2岁的孩子开始喜欢对父母说不。他会故意做一些大人禁止他做的事情,违抗大人的需要,一直想我要干什么就干什么,常常干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事。随着着行为的反抗和异常,孩子的情绪也爱走极端。一会儿高开心兴,鬼灵精怪,一会儿暴躁不安,乱发脾气。这是孩子一生中首次表现出的反抗性。
心理剖析:
孩子的反抗性事实上是想闹独立。2岁孩子正在从婴儿期向儿童期过渡,身心急速地进步。他渐渐发现自己已经能自如地走来走去,靠我们的双脚就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,再也用不着依赖大人的力量把他抱到什么地方去。而且,他还发现自己可以用说话的方法表达源于己的想法。这类能力的诞生和增长,使孩子飞速地树立了自信。他盼望快快长大,而且急于向其他人表现我能行,我长大了。这时,孩子不再把自己成是大人的附属物,他会觉得自己看是独立于父母的个体,而且把父母两个人也看作两个独立的个体。因此,他发现完全没必要根据大人的想法去做事。于是,孩子决定宣布独立,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忙,即便真的需要其他人的帮忙,他也会对大人的帮忙不屑一面。
孩子一旦露出了独立的苗头,有了我们的意愿,那样他的愿望非常可能就和大人的不同。因此,在父母看来,他就是在作对。但孩子内心中仍然需要爸爸妈妈的情感支持,需要爸爸妈妈的鼓励告诉他你做得非常棒,他才能真的地充满自信,并有了成功的喜悦。而且2岁孩子的智商和体力确实非常不成熟,他事实上需要爸爸妈妈帮助他达成我们的意愿,由于没支持他非常难成功。所以,反抗期的孩子处于追求独立和乞求爱与帮助的矛盾中。
教育对策:
母亲需要同时满足孩子独立的需要和爱与保护的需要。
1。给孩子独立和冒险的机会,遇见问题或可能遇见问题时,在后面帮他一把。
当孩子需要独立做某件事时,母亲可以第一判断一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件事,他或许会遇见那些问题。然后,在没危险的首要条件下,放下让孩子自己去做,同时做好各种筹备,防止问题的出现或准时给予提醒、示范。
比如,不少两岁的孩子需要自己吃饭。对于2岁的孩子来讲,舀饭送到嘴里吃下去,这个简单的活动是大概完成的,但动作会非常不熟练,他非常可可以吃得非常慢,打碎碗,或洒得到处都是。母亲的做法可以是放下让孩子自己吃。孩子吃饭的过程中,随时给他一些提醒和鼓励:孩子吃得真好,勺子可以握低一点,如此比较容易就能舀满满一勺的米饭,而且不会洒出来,你看,就像母亲如此。然后,给孩子作出示范。但要记住,不要夺过孩子手里的勺给孩子做榜样,可以另外拿一个勺示范,不然独立性强的孩子会生气。为预防孩子摔了碗,洒了饭,母亲可以提醒孩子吃饭的时候离饭桌近一点,用微波炉碗或其他不容易碎的碗给孩子盛饭,每次盛的量不要太大,预防孩子洒出来,而且孩子可以快一点吃完一碗增强自信,想接着多吃一点。
2。当孩子的安全遭到威胁时,母亲需要自作倡导。
当孩子正筹备做一件危险的事情,母亲需要第一果断地制止他,然后用替代性活动满足孩子的独立需要。比如,母亲刚倒好一玻璃杯的热开水,恰好被孩子看见了。孩子走上来,想端这杯水。母亲需要立即强行制止他,把水拿开,告诉他:水非常烫,会把手烫得非常疼。然后,换一个塑料杯子,装半杯凉开水,让孩子端着,满足他的愿望。
应该注意的是:不要把爸爸妈妈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炫耀爸爸妈妈的权威。假如爸爸妈妈滥用权威命令、强迫孩子,无疑大人一定会赢,爸爸妈妈的专制态度会致使孩子的抵抗情绪,并最后致使日后孩子出现各种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。